一、产业园区解读

产业园区是指以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产业园区由政府统一规划指定区域,并给予进驻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区域内规定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进驻,并由产业园管委会或产业园开发商进行统一管理,向园区企业提供多方的软硬件服务。产业园区的类型包括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

二、发展历程

01 第一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产业技术、资本基础均较为薄弱,经济以出口为导向,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园整体规模较小,布局远离城市中心,建设主体为工厂厂房及员工宿舍,功能形态单一。

02 第二阶段

21世纪初,国家强调可持续发展及技术进步,这一时期的产业园区政策重在推动中国的高科技创新,构建系统性的激励技术进步的制度框架。一批以科技创新为目的工业园区应运而生,由沿海扩散到内陆,主要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此阶段引进项目的技术含量和量级都有明显提升,随着科技研发、商务办公等功能出现,企业对园区要求不断提升,工业大厦、娱乐场所、公寓及住宅等产品逐步丰富,配套设施逐渐起步。

03 第三阶段

十年来,国内产业园区着重于引进与创造一套新的体制机制,致力于推动整个产业园区在制度层面的创新发展。国家在产业园区方面更加重视自主技术创新、产业链的作用和系统性的制度创新。随着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智慧园区等理念的逐步深入,中国产业园区进入基于工业4.0的崭新的、深刻的转型发展期。

三、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发展从“制造”变成“智造”,产业的升级也推进着产业园区的转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园区的建设主要经历了四大转变:

以上的转变将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推向“产城融合”和“产业新城”的新方向。这类复合型的城市产业空间为产业园区发展综合配套服务、搭建多层次的人才资源以及推进产业的绿色高质量转型,提供空间载体,同时也实现自身城市功能的优化。

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服务配套,达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匹配,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互融发展。

按照发展规模划分,“产业新城”是大规模新城开发背景下的产城融合,著名的案例有苏州工业园区和长沙梅溪湖国际新城。而基于现有产业园区,开展产城融合城市扩张的优秀案例包括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产城融合开始向社区聚焦,成都和南京相继开始探索产业社区的发展路径。产业社区聚焦特定产业主题、提供产业配套支持和人居发展环境,其产业链条化、功能复合化、园区社群化和空间柔性化的特征为未来产业园区发展提供新思路。

四、典型案例

01张家港经开区

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百强县江苏省张家港市,张家港经开区成立于1993年,位于张家港的主城区。2008年9月,与城关镇杨舍镇实行一体化管理,2011年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经开区(杨舍镇)区域面积153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户籍人口28万;下辖4个城区街道、5个城郊办事处,管理51个社区、23个行政村。近年来,经开区(杨舍镇)累计批办外资企业超350家,其中世界500强和国际行业龙头投资企业50多家。拥有规上企业361家,其中销售超亿元企业164家。2021年,完成GDP900.4亿元,可比价增速9.6%;规上工业总产值884.2亿元,同比增长1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5亿元,同比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220.2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工业投资53.9亿元,同比增长11.6%;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同比增长42.9%。

张家港经开区的发展除了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同时也与其后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与园区体制创新息息相关。区镇集聚了一批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也提出了三新产业,五大基地的发展目标。

依托产业园区与城市的联动,发展大市场、大商贸、大物流等服务业。按照创新创业基地、高端人才汇聚基地、高新企业孵化基地和高新产业催化基地四大特色功能定位。完成了科技创业园6万平方米“孵化器”整体改造,并抬高了准入门槛,出台了淘汰机制。城市与产业园区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平台及制度的搭建明显改善张家港的投资环境,区镇也在持续加大产业载体的建设力度,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同时园区也致力于营造的“亲商、安商、富商”的营商环境。

02长沙经开区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湖南首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位于百强县湖南省长沙县,占地105平方公里,园区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工业,现代服务业。2022年,园区实现企业总收入3454.6亿元,同比增长8%;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1%;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1%;规模工业研发经费增长15.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1%;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3%,实际利用外资与上年基本持平。目前,园区拥有商事主体近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8家,高新技术企业624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40余家,人才总量达20万人。

长沙经开区坚持项目为王,围绕“两主一特一融合”产业、智能制造、四个优势产业链、高端现代服务业开展精准招商。大力开展二次招商、以商招商,引导三一集团、铁建重工、等一大批入园骨干企业增资扩股、裂变发展。

坚持区县一体、融合发展理念,园区主要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等经济建设工作,长沙县主要负责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积极申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着力构建“大部门制”,实施差异化绩效考核。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在全面承接省市人才政策基础上,出台差异化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和建设知名学校、国际酒店、三甲医院及高端商业综合体,加快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产业工人活动中心、人才公寓、精英社区等人才基础配套建设。

实施项目审批“3230”工程,企业开办、备案类事项实现即来即办,工业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内。扎实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企业提供免费全程代(帮)办、免费政务快递、容缺受理等服务,完善线上审批平台,在全市园区中率先启动“多规合一”审批平台试运行,服务大厅增设综合窗口,项目报建实现“一窗进、一窗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集群注册。坚持精准服务企业制度,每月召开政策兑现会商会,按“一企一策”原则“量体裁衣”、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企业痛点、难点问题。围绕打造“四个一刻钟交通网”“三个十分钟服务圈”,实施三年品质提升工程和新三年造绿大行动,精心打造精品工程,加快打通断头路,园区基础设施日趋优化。

五、经验借鉴

(1)城区一体,融合发展

园区与城区分工有别,融合共赢。园区负责产业发展,城区主管社会及公共环境提升。以城区和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社会服务品质的提升,提高园区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的能力,帮助园区升级转型,搭建强健产业链;以园区的产业发展,带动城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城的共同进步。

(2)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城市开发基础,科学规划布局

从产业基础出发,以对现有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为目标,确立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及可发展项目,针对项目精准招商。基于城市的可开发现状、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布局产业园区。园区的布局要为未来产业链的升级完善预留发展基础,规划未来产业空间或在产业园区周边预留待开发用地。

(3)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投资兴业热土。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推进一网通办的落地实施,为各类市场投资主体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聚焦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生活生态等重点领域的城市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的办公生产生活环境。